| 索 引 號 | 1115282301175318X2/2023-0031 | 主題分類 | 城鄉建設 環境保護 |
| 發布機構 | 磴口縣人民政府 | 文 號 | 磴政發〔2023〕31號 |
| 成文日期 | 2023-09-11 | 公文時效 | 有效 |
磴口縣人民政府關于印發《磴口縣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
發布日期:2023年09月11日
信息來源:磴口縣人民政府
編輯:石媛媛
打印本頁
各蘇木鎮、農場公司、縣直相關部門、駐縣相關單位:
為進一步提高氣象工作對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保障能力,推進磴口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現將《磴口縣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磴口縣人民政府
2023年9月11日
磴口縣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
為適應新要求,加強氣象現代化建設,推進磴口縣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印發氣象高質量發展綱要(2022-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2〕11號,以下簡稱綱要)《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內政發〔2021〕16號)《巴彥淖爾市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巴政發〔2022〕23號)等文件精神,立足我縣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和實際需求,全面提升氣象服務保障能力,特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氣象工作重要指示和對內蒙古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立足筑牢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戰略定位,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積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聚焦“監測精密、預報精準、服務精細”,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切實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實施“千百萬”工程,創建全國有機產品認證示范縣,打造新能源創新發展高地、自治區西部旅游勝地,建設開放磴口、包容磴口、誠信磴口、共享磴口提供堅強的氣象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建成適應需求、結構完善、功能先進、保障有力的現代化氣象科技創新、服務、業務和治理體系,氣象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生態氣象服務、農牧業氣象、氣象防災減災等領域達到全市領先水平。
到2035年全面建成滿足需求、特色鮮明、技術先進、充滿活力的氣象現代化體系,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發揮更加充分,氣象賦能經濟社會發展成效更加顯著,服務保障生命安全、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提升。
二、主要任務
(一)加強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充分發揮氣象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
1.完善氣象災害防御組織體系。將氣象災害防御納入綜合防災減災體系,融入基層網格化社會治理體系。強化氣象防災減災工作行政首長責任制,壓實分級負責的氣象災害防御主體責任。健全快速響應、高效聯動的多部門氣象災害防范應對機制和社會參與機制,落實重大氣象災害停工停產停課停運等制度。(縣應急管理局、氣象局、教育局、自然資源局、市生態環境局磴口縣分局、住建局、交通局、水利局、農科局、防沙治沙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列第一位者為牽頭單位,下同)
2.強化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完成全縣主要氣象災害綜合風險普查、評估與區劃,強化氣象災害風險普查成果應用。加強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完善各級氣象災害應急預案,加強綜合防災減災示范區建設和氣象災害防御重點單位管理。拓寬農業保險氣象服務領域,為災害損失評估、天氣指數保險產品開發和理賠提供技術支撐。(縣氣象局、發改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農科局、應急管理局、防沙治沙局、科協、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3.提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發布時效。加縣氣象防災減災指揮中心建設,推進巴彥淖爾市氣象防災減災應急指揮系統在各涉災部門共建共享共用。優化完善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布系統,制定預警信息發布和傳播標準,提高預警信息發布及時性和精準度。健全三大運營商重大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綠色通道”和全網免費發布機制,推動新聞媒體、應急廣播和通信運營企業與預警信息發布平臺融合聯動。落實重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叫應”機制,推動預警信息發布到嘎查村(社區)到戶到人。(縣氣象局、應急管理局、文旅廣局、工信局、中國聯通磴口分公司、中國移動磴口分公司、中國電信磴口分公司、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二)加強生態文明氣象保障服務體系建設,發揮氣象服務綠色發展的保障作用
4.加強烏蘭布和沙漠生態保護修復氣象服務。實施生態氣象和遙感應用能力提升行動。依托高分衛星遙感及地面監測站網,加強生態質量和生態功能修復氣象監測評價,持續開展生態氣象監測評估服務,開展極端氣候事件和氣象災害對生態安全影響的預警服務。推進烏蘭布和沙漠太陽能資源普查、光伏氣候效益評估等工作。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氣象服務,強化飛播造林氣象保障、成效評估等業務。(縣氣象局、發改委、防沙治沙局、應急管理局、自然資源局、水利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5.強化應對氣候變化科技支撐能力。加強對氣候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分析研判,拓展氣候資源承載力評估業務,逐步面向水資源、生態安全、糧食安全、產業布局等重點行業領域開展影響評估。建立重大工程項目、生態保護與修復、國土空間規劃、氣候適應型城市和區域氣候可行性論證評估業務體系,開展全區范圍內重大規劃、重點工程項目等氣候可行性論證。(縣氣象局、發改委、財政局、自然資源局、防沙治沙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強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建設,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6.提升鄉村振興氣象保障服務能力。建立精細到蘇木鎮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產品體系,推進基層防災減災標準化建設,提升農業氣象防災抗災水平。推廣基于氣象條件的節水灌溉調控技術。聯合農牧部門開展分災種精細化農業氣象災害區劃、農作物種植適應性區劃,為農業產業布局提供支撐。建立預警信息農村牧區發布網絡,提高農村預警信息的覆蓋面和時效性。(縣氣象局、鄉村振興局、農科局、水利局、應急管理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體系建設,發揮趨利避害優勢
7.強化安全作業和安全監管。推廣使用電控高炮作業指揮。健全干旱、冰雹等重大災害及重大應急保障人工影響天氣服務機制,提升快速應急保障能力。完善“政府主導、部門聯動、軍地協同、齊抓共管”的人工影響天氣組織管理體制。落實好《內蒙古自治區人工影響天氣管理條例》。加快作業裝備智能化改造和安全信息化能力建設,有效提升安全作業能力。建立公安、應急等部門聯合監管機制,強化人影物聯網管理系統,定期開展人工影響天氣聯合檢查和應急演練。(縣氣象局、應急管理局、公安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五)加強公共氣象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水平
8.推進重點行業氣象服務。開展太陽能、風能資源評估與區劃,服務和保障光伏發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完善交通氣象監測站網,深化交通氣象風險預警服務。開展旅游景區氣象災害及次生災害風險排查,建立重點景區旅游氣象服務信息聯合發布機制。(縣氣象局、發改委、交通局、文旅廣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9.提高城市氣象保障服務能力。推動數字氣象融入城鎮建設。做好城市綜合交通、旅游、供熱、清融雪等專項氣象服務。完善城市內澇監測體系,建立多部門內澇信息共享機制,開展城市內澇氣象風險預警服務。(縣氣象局、住建局、應急管理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0.做好民生氣象服務。將公共氣象服務納入城鄉政府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統籌推進公共氣象服務發展。發展滿足人民群眾生活、康養、休閑、旅游等多元化、個性化和精細化需求的公眾氣象服務。建設面向社會公眾的氣象科普基地,加強氣象災害防御科普知識宣教,提升公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處置能力。(縣氣象局、教育局、衛健委、應急管理局、科協、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六)加強氣象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夯實氣象事業發展基礎
11.強化氣象關鍵技術應用能力。推進預報預警關鍵技術本地化研究,提高高分辨率智能網格產品、氣象衛星和雷達數據應用能力。強化新一代天氣雷達產品的本地化應用。深化與院校、科研機構和其他社會力量合作,強化城市內澇、山洪、強對流天氣等氣象災害預報技術科研攻關。將氣象高層次人才納入全縣人才引進與培養計劃,支持氣象系統干部職工的教育培訓工作,為氣象發展提供人才保障。(縣氣象局、住建局、教育局)
(七)加強現代氣象業務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氣象監測預報預警服務水平
12.發展精密觀測。實施區域自動氣象觀測站標準化升級改造。強化生態、農業、交通、能源、旅游、林業等重點領域專業氣象觀測能力建設。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大戰略,在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烏蘭布和沙漠、自然保護區等重點區域新建自動氣象站。加強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工作。(縣氣象局、財政局、自然資源局、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13.發展精準預報。大力發展數字智能、無縫隙全覆蓋的精準預報業務。強化多尺度災害性、極端性、高影響天氣預報預警,發展基于影響的預報和基于風險的預警業務。加強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業務,提高暴雨(雪)、雷暴、大風、短時強降水等災害性天氣預警準確率。(縣氣象局)
14.發展精細服務。發展基于影響的決策氣象服務,健全分災種分用戶的決策服務供給體系。提升決策服務產品質量和效益,完善決策服務產品發布渠道。推進公眾氣象服務產品和服務提供方式的多元化,打造智能化、按需推送的公眾氣象服務新模式。建立規范高效的專業氣象服務管理運行機制,推進專業氣象服務規范化、流程化、業務化。(縣氣象局)
15.提升氣象信息化水平。利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資源,全面提升氣象通信網絡傳輸速率。加大移動通信、互聯網和衛星通信網的綜合利用。提高信息安全防控能力,加強氣象信息系統網絡安全建設,完善網絡安全保障體系。加強部門合作,健全數據匯交機制,強化氣象探測資料匯交和管理,推進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縣氣象局、發改委、工信局、公安局、財政局、中國聯通磴口分公司、中國移動磴口分公司、中國電信磴口分公司、各蘇木鎮、農場按照職責分工負責)
三、組織實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進一步健全部門協同、上下聯動的高質量發展工作機制,加強政策資金支持,建立氣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協同配合的實施保障機制,明確責任分工,形成加快氣象事業發展的合力,為加快推進磴口縣氣象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組織保障。
(二)加強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地方財政投入機制,落實氣象從業人員公用、醫療、養老等屬地化管理政策,將氣象事業運行和建設項目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三)加強法治保障。建立健全地方氣象法規體系,推進氣象防災減災、人工影響天氣、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雷電災害防御等方面規章或規范性文件制定及貫徹執行工作。加強氣象標準化建設和落實應用工作。
(四)加強人才保障。加大氣象人才引進力度,強化專家隊伍建設,將氣象防災減災專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納入人才工程(計劃)、創新團隊、專家庫選拔的范疇。深化氣象與行業部門合作,培養滿足多領域服務需求的復合型氣象人才。
(五)加強工作評價。各相關單位要定期對推進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相關工作任務落實情況進行跟蹤問效,強化工作評價,適時開展評估,確保各項任務科學有效實施。
主辦:磴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磴口縣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 蒙ICP備13001742號蒙公網安備 15082202000101號 Email:axxaty@163.com 網站標識碼:1508220008 聯系電話:0478-4262212 網站地圖 |
“微磴口”公眾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