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縣十六屆人大一次
會議文件(十四)
政府工作報告
──2012年12月11日在磴口縣第十六屆
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磴口縣人民政府縣長 蔡明學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們提出意見。
一、本屆政府工作回顧
縣十五屆人代會以來的五年,縣政府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發展、趕超升位為目標,弘揚“總干”精神,傳承“治沙”薪火,團結依靠全縣各族人民,戰勝各種挑戰和考驗,圓滿完成了十五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預計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41.5億元,是2007年的1.6倍,年均增長10.3%,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演進為19:60:21。財政收入達到3億元,是2007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3%;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5億元,是2007年的1.4倍。五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億元,爭取國家轉移支付14.7億元、專項投資5億元。
——產業發展重點突破。現代農牧業快速發展。縣財政安排專項補貼5000萬元,積極鼓勵發展設施農業和規模化肉羊養殖業。建成設施農業6795畝,是2007年的8.5倍;肉羊飼養量實現翻番,達到120萬只,年出欄率達到80%。高效利用沙地資源,推廣種植肉蓯蓉、竹柳等特色作物,沙產業發展取得了新進展。工業經濟培育壯大。預計2012年,全縣工業總產值實現60億元,是2007年的1.5倍。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提高到58%。招商引資工作和“項目建設年”活動取得重大進展,五年累計引進國內外到位資金166億元。華潤金牛電廠、潤鑫洗煤及粉煤灰制磚、圣牧高科有機奶、佳格二期精煉油和華油、恒泰、德勝液化天然氣等一批重大項目投入運行,投資103億元的黃河工貿氯堿化工循環經濟項目開工建設,投資3.5億元的中電投20兆瓦光伏發電項目加快實施。節能減排目標如期完成。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資累計完成6.8億元,入園企業達到51戶,成為自治區第六批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旅游服務業全力推進。三盛公水利樞紐3A級景區更具魅力,烏蘭布和分洪區環湖生態旅游項目實現公路通車、游艇通航,沿河、沿沙、沿山三條精品旅游線路更加暢通,榮獲“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游名縣”稱號。物流、商貿、運輸、金融等服務業繁榮活躍。
——城鄉面貌顯著變化。累計完成城鎮建設投資50億元。保障性住房建設全面實施。棚戶區改造取得歷史性突破,建設回遷樓22萬平方米。房地產開發完成145萬平方米。城鄉居民住房條件發生深刻變化。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取得重大進展,“南湖心湖北海”湖面成型。新增綠化面積60萬平方米,新修城鎮道路21公里。自來水改造、天然氣入戶加快推進,污水處理廠、垃圾處理場建成投運。博物館、人民公園、濱河公園、漢文化廣場、老年公寓等公共設施高標準建成。巴鎮西區初具規模,城鎮建成區擴大到15平方公里,城鎮形象和品位大幅提升。
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成效顯著,隆盛合鎮、沙金蘇木新址搬遷完成。五年來,累計投資6.7億元,實施了整村推進、土地綜合整治、中低產田改造、農田節水灌溉等一批重大基礎工程,新建鄉村油路374公里,黃河堤防公路竣工通車,80%的村嘎查實現了道路硬化、自來水入戶。投資4億元,大規模造林綠化,新增造林面積突破70萬畝,完成通道綠化208公里,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7.9%。
——人民生活切實改善。預計201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達到18296元和10446元,均比2007年增長近1倍。五年來,縣財政用于民生的投入達到22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提高到67%。五年累計轉移農牧區富余勞動力4.5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47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標準大幅提高,城鄉低保實現應保盡保。干部職工工資收入達到全市平均水平,人才儲備工程繼續推進。投資1.2億元,完成校安工程5.9萬平方米,十二年免費教育全面實現。投資6900萬元,縣醫院門診綜合大樓主體工程完工,新型農牧區合作醫療、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投資1.6億元,配套完善文化基礎設施,草原書屋實現村嘎查全覆蓋,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免費開放,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協調發展。陰山巖刻進入國家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預備名單。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11個單位被評為自治區級文明單位。我縣榮獲“全國科普示范縣”稱號。婦兒老齡、殘疾人、人口計生、金融稅務、供電氣象等各項事業取得了明顯成效。
——法制建設明顯加強。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民主監督,五年來,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委員提案689件,辦結率達到100%。為民承諾的47件實事得到認真落實。依法行政深入推進,普法教育順利實施。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明顯提高,政務公開范圍不斷擴大。審計監督和行政監察不斷加強,節約財政資金8406萬元。社會管理創新工作全面推進,“平安磴口”建設成效明顯。蘇木鎮便民服務中心投入使用,賀蘭社區服務中心基本建成,信訪工作扎實開展,食品藥品、安全生產監管有力。民族宗教政策全面落實,民兵兵役不斷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是我縣綜合實力提升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社會建設成效最好、人民群眾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之一。這些成績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縣委堅強領導的結果,是人大依法監督、政協民主監督的結果,是歷屆政府班子辛勤工作的結果,也是全縣各族人民團結進取、奮力拼搏的結果。在此,我代表縣人民政府,向全縣各族干部群眾,向所有為我縣建設和發展作出貢獻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奮斗歷程,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辦好磴口的事情,必須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立足實際,解放思想,創新思路,一任接著一任干、一張藍圖繪到底;必須始終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突出項目建設,培育壯大“五大產業”,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牧業產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創造新優勢、取得新突破;必須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必須始終堅持求真務實、真抓實干,保持激情干事、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以優良作風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在五年的發展實踐中,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和總量與全市平均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工業經濟產業鏈條短,對經濟增長起決定性作用的重大項目、重點企業少,現代農牧業在農牧業產業中的比重較低,旅游產業優勢還未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居民持續增收的渠道還不寬,社會保障水平低;政府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需要進一步加強,少數干部服務意識不強、作風不實、落實不力,政務環境和行政效能還需進一步優化提升。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進一步認真加以解決,決不辜負全縣各族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
今后五年,是我縣實現加快發展、趕超升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縱觀國內外形勢,我們處在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加大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在加快改革開放、增強發展能力、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深入實施,國務院促進內蒙古發展的政策效應釋放,自治區構建沿黃沿線經濟帶,全市不斷加快趕超崛起步伐,經濟發展形勢向好,為我縣加快發展、趕超升位提供了有力條件。從我縣自身發展的優勢看,水煤電組合優勢明顯,資源潛力巨大,各種優勢正在加速轉化,多年集聚的發展后勁正在加速顯現,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和更廣闊的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廣大干部群眾加快發展的愿望更加強烈,思想更加解放,作風更加務實,舉措更加有力,形成了迎難而上、干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只要我們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堅定信心,抓住機遇,奮力趕超,就一定能在富民強縣的征程上開創新局面、奪取新勝利!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縣委的決策部署,以加快發展、趕超升位為主線,堅持富民與強縣并舉,增量與提質并重,壯大支柱產業,形成特色優勢,優化人居環境,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在經濟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重大進展,全面建設生態富裕和諧的新磴口。
到2017年,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全縣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6%以上,力爭突破1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比例演進為10:68:22,農牧業基礎地位進一步鞏固,工業經濟實力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步伐明顯加快;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7%以上,力爭達到10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實現300億元。
——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堅持以改善和保障民生為重點,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5%和12%,分別達到36799元和18409元,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
——生態文明加快建設。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大力推進生態移民、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天然林保護和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生態保護和建設步伐,全縣森林覆蓋率達到21%以上。做好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工作,全面完成節能減排目標。城鄉面貌煥然一新,把磴口建設的更加美麗。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全面配套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并向社會免費開放,提高文化產品質量,開創文化創造活力持續迸發、社會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全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全面提高、磴口地域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的新局面。
——行政能力不斷增強。把政府工作重點落實到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上,加快推進政府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機關。提升公務員隊伍素質,增強執行落實、化解矛盾、促進發展的能力。
圍繞上述總體要求和奮斗目標,首先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縣委的決策部署上來,在工作中努力把握好三個原則:
第一,在改善人民生活上求提升。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群眾根本利益作為各項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將公共資源配置更多的向群眾直接受益的方面傾斜。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全心全意為群眾辦實事、解難題,加快提升就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公共服務水平,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第二,在轉變發展方上式求突破。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著力激發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增強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重點推動信息化和新型工業化深度融合、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牧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牧業現代化同步發展。
第三,在加強作風建設上求實效。加快發展、趕超升位,必須把“總干”精神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的全過程,徹底破除傳統觀念和小富則安、小進則滿、循規蹈矩、求穩怕變的思想束縛,樹立只爭朝夕、銳意進取、精益求精、爭先創優的觀念。只要是有利于發展的事,就要打破條框限制,敢想敢干,齊心真干,干就要干成,干就要干好。
今后五年,我們要重點抓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圍繞農牧民增收,在發展現代農牧業上取得重大進展
優化農牧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設施農業面積達到1.5萬畝以上,形成政府扶持、企業引領、專業合作社推動、農牧民廣泛參與的發展模式。農產品實現標準化、訂單化生產和“農超對接”,有效解決農產品無標識生產和“賣難”問題。大力發展規模化養殖業。以建成全市肉羊養殖大縣為目標,深入推進“小規模、大群體”和企業示范帶動的發展模式,逐步提高肉羊品種質量和養殖技術標準,高標準完成總投資4000萬元的現代肉羊產業項目。規模化肉羊養殖小區突破150個,建成肉羊養殖專業村嘎查30個、飼草料生產基地25萬畝,全縣肉羊飼養量達到260萬只。以建成全國最大的有機奶加工基地為目標,建成圣牧高科有機牧場15座、有機生態草場30萬畝,建設蒙牛有機牧場,全縣有機奶牛存欄突破10萬頭。以建成自治區西部水產養殖大縣為目標,培育發展沿河一線和沿沙一線湖泊水產養殖業,全縣水產養殖面積達到15萬畝。大力發展特色種植業。依托龍頭企業,擴大番茄、油葵、釀酒葡萄等種植面積,特色種植業突破13萬畝。推廣華萊士瓜反季節種植,力爭在保鮮貯運上實現新突破。大力發展沙產業。全面推進烏蘭布和沙漠綜合治理,加大生態補水力度,合理保護湖泊濕地。科學發展非耕地設施農業和畜牧水產養殖業,肉蓯蓉種植基地達到10萬畝。積極引進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和沙漠旅游,實現烏蘭布和沙漠美麗與發展共贏。大規模實施造林綠化工程,高標準完成環城、環鎮、環村、環路綠化,建成黃河堤防公路林帶、高速公路綠化等精品示范工程,完成通道綠化200公里,林業生態建設突破300萬畝。抓好套區綠化、鹽堿荒地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使所有宜林地全部綠化,展現綠色磴口新形象。通過五年的積極培育,按照農畜產品有機生產標準體系的要求,形成乳肉、飼草、番茄、油葵、肉蓯蓉、魚類等有機綠色品牌,打造自治區規模較大、品種豐富的有機綠色農畜產品大縣。
夯實農牧區基礎。完善農牧區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全力加快新農村新牧區進程,統籌推進村鎮規劃布局調整、農牧民住房改造、規模化基地建設,到2017年,全縣80%的村嘎查基本改造完畢。實施土地綜合整治、中低產田改造、排水改造、全國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等一批重大項目,分別建成高標準農田、高效節水示范區10萬畝,不斷增強農牧區防洪抗旱排澇能力,全面解決農牧民安全飲水問題,農牧區生產生活條件和整體面貌顯著改善。完善產業化生產配套建設,依托龍頭企業推進土地流轉,促進土地向中糧、泰順、佳格、圣牧高科等企業和種養殖大戶有序集中,加快建設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的農畜產品基地,形成利益均沾和風險共擔的農企聯結機制。土地流轉面積和規模化經營面積分別突破20萬畝和10萬畝,農畜產品實現深度開發和多層增值。完善組織化經營配套建設,加強農牧業疫病防治、良種繁育、科技信息服務、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大力發展科技服務型、市場營銷型及綜合服務型的各類專業合作組織,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牧業經營機制,切實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抵御市場風險能力。
(二)突出產業集聚,在增強綜合實力上取得重大進展
提高支柱產業層次。堅持生產要素集聚、配套企業集中,主攻“五大產業”,建設“四大鏈條”,努力提升產業的關聯性和競爭力。化工產業,充分利用水資源優勢,依托過境資源通道,努力發展煤化工、氯堿化工、鉻化工和液化天然氣。引進實施煤制氣、煤焦油等產業鏈接項目,力爭達到1000萬噸洗煤、50萬噸燒堿、50萬噸PVC、30萬噸分子篩、200萬噸水泥粉磨生產能力。以華油、恒泰、德勝三戶企業為重點,形成年加工6億立方米的液化天然氣生產能力,建成自治區西部液化天然氣基地。巨峰60萬千伏安蓄電池、百盛源40萬噸回轉窯石灰和祝成10萬噸電極糊項目達產達效。農畜產品加工產業,依托有機綠色農牧業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快推動農畜產品加工業向高端化、精細化方向發展。建成年產圣牧高科有機奶60萬噸、蒙牛特侖蘇高檔奶3萬噸、太陽石油保健食用油3萬噸、濱輝中藥材1000噸、葡萄酒釀造2萬噸、肉聯加工1萬噸的生產能力,培育形成一批大型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電力產業,實施華潤金牛電廠二期項目,建成鋒威100兆瓦、中興能源50兆瓦、中電投50兆瓦、大唐300兆瓦光伏發電和30萬千瓦風電、特變電工30萬千瓦風電、黃河工貿煤矸石發電項目,積極發展“風光組合”發電。火電裝機容量力爭達到260萬千瓦,光伏發電力爭突破500兆瓦,風力發電力爭達到100萬千瓦。礦山產業,加快哈騰套海自然保護區規劃調整工作。全面探明礦產資源分布和儲量,重點引進銅、硅冶煉和紅柱石、白瓷石深加工項目,濱輝礦泉水廠建成投產。建成年采選能力50萬噸紅柱石生產基地、10萬噸銅礦石生產基地、10萬噸白瓷石生產基地、3萬噸礦泉水生產基地。旅游產業,以大項目為帶動,以大服務為保障,以大營銷為依托,圍繞三盛公水利樞紐景區建設,加快發展工程游、漁家樂、農家樂,打造沿河一線人文景觀區;圍繞烏蘭布和分洪區建設,加快發展沙漠游、生態觀光游,打造沿沙一線生態旅游區;圍繞陰山巖刻申遺,加快發展宗教歷史文化游和牧戶游,打造沿山一線歷史古跡旅游區;圍繞生態宜居城鎮建設,加快發展“南湖心湖北海”濕地游,打造巴彥高勒特色旅游區。形成沿河、沿沙、沿山三條精品旅游線路,全面提升餐飲住宿、商貿物流、信息金融、娛樂休閑等服務業水平,建成內蒙古西部旅游文化名縣。
通過五年的集聚發展,黃河工貿氯堿化工循環經濟項目竣工投產,形成煤-煤矸石發電-電石-燒堿-PVC-廢渣制水泥的氯堿化工產業循環鏈;黃河鉻鹽1萬噸鉻綠、20萬噸鉻鹽、20萬噸特鋼全部達產,實現鉻渣和含鉻廢水零排放,形成鉻化工產業循環鏈,建成全國最大的鉻鹽生產基地;投資39億元的500兆瓦太陽能光伏產業項目投入運行,建成年產3600噸單晶硅、500兆瓦太陽能光伏組件生產線,形成工業硅、多晶硅、單晶硅切片和電池組件制造、應用、銷售為一體的光伏產業循環鏈;培育形成以有機奶、番茄汁、植物油、葡萄酒、蓯蓉保健品為主的有機農畜產品種、養、加一體化產業鏈。力爭把磴口工業園區升級為全國循環經濟示范園區,我縣建成自治區有機綠色農畜產品加工示范區。到2017年,全縣工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元,工業對財政的貢獻率提高到80%以上。
加大節能減排力度。強化技術、工程和管理措施應用,突出抓好工業、交通、建筑等重點領域和重點企業的節能技改,完成電廠機組脫硫、脫銷改造,繼續淘汰落后產能。鼓勵發展循環經濟,引導企業開發節能減排新項目、新工藝,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制定出臺促進節能減排的政策措施,嚴格落實項目建設節能審查和環保“三同時”制度,通過制度約束減少浪費和污染。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有效降低生產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企業效益。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水、空氣、土壤等污染防治,全面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理念,讓磴口的林更茂、地更綠、天更藍、水更清!
(三)堅持項目帶動,在擴大招商引資上取得重大進展
高度重視項目爭取。深入貫徹落實好國務院促進內蒙古發展的意見精神,準確理解上級政策的延展性,認真做好項目的策劃、篩選、申報等前期工作,加大爭取引進力度,力爭一批重大項目和策劃項目得到國家、自治區的更多支持。加強項目儲備,抓住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和沿海地區產業轉移的機遇,做好政策、資金、項目的銜接,緊緊圍繞新型工業、現代農牧業、城鄉基礎設施、旅游服務、民生工程等重點策劃項目,加快項目落地實施。要改進招商引資方式。強化產業鏈招商,以豐富的水資源為依托,圍繞“五大產業”,突出黃河工貿氯堿化工循環經濟、有機農畜產品加工、風光電等優勢產業,引進產業鏈接或延伸的關鍵項目,將產業鏈招商推向深入。強化重點區域招商,主動融入呼包鄂經濟區,著重在新能源、煤化工、黑色金屬冶煉加工等方面參與產業分工與協作,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投資強度大、稅收貢獻高的大項目和好項目。強化以商招商,明確企業招商引資的主體地位,發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的引導促進作用,鼓勵企業引資、增資,努力形成“引進一個、建好一批、帶來一片”的聯動效應。通過五年的全力爭取,引進建設投資超億元的大項目30項,千萬元以上項目50項,國內外到位資金翻一番,達到350億元以上。
增強園區承載功能。投資1.6億元,全面配套水、電、路、通訊、排污等基礎設施,建成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里。創新園區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實現管理體制多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園區服務社會化,全方位提升服務水平,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發展環境。嚴格園區準入標準,提高用地效率和投資強度,實現集約發展、集群發展。城區企業全部搬遷入園,入園企業突破100戶,建成2戶營業收入超百億元的重點企業,成為自治區實施的“雙百億工程”產業園區。
(四)統籌城鄉發展,在打造生態宜居城鎮上取得重大進展
完成四大工程。舊城改造工程,高起點編制完成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和5項專項規劃,加強規劃控制管理,嚴格按照規劃進行改造建設。繼續推進棚戶區改造,建成精品住宅小區12個,實施東風渠以東危舊房改造項目,完成巴鎮北灘村2個社的“城中村”改造。對重點區片精心設計、精品建設,完成東風街、團結路等重點路段兩側建筑立面改造。完成供水、供熱、供氣、供電、排污管網改造。建成汽車園、綜合商場、農貿市場。巴鎮西區形成規模,建成設計新穎、獨具風格的現代小廣場。城鎮建成區面積達到17.6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60%。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南湖心湖北海”全面建成,五渠連接等重要節點和民俗文化步行水街全部配套,把巴彥高勒建成“水系環城、城中有湖、湖清水澈、景色宜人”的塞上水城。綠化亮化美化工程。加大園林綠化力度,實施完成水系綠化、公園綠化、廣場綠化和街路綠化,沿街建筑物霓虹燈、道路路燈全配套。通過五年的重點打造,建成以繞城路、西環路、南環路、東升路為主的城鎮內環景觀帶,以金牛路、環湖公路、堤防路、總干渠為主的城鎮外環景觀帶。城鎮綠地率達到20%以上,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以上,實現路平、燈明、街綠、城美,打造水綠突出、小巧別致、特色鮮明的城鎮新景觀。中心集鎮改造工程。嚴格執行集鎮規劃,有效控制零星用地和零星建設。整合項目資金,集中力量完成道路、給排水、供暖、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街路景觀、綠化亮化美化和專業市場,實現街路保潔和基礎設施管護常態化。抓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等重點工程,增強中心集鎮集聚和輻射帶動功能,推進分散居住向集中居住轉變,產業發展向一村一品、一鄉一業轉變,把全縣5個中心集鎮建成各具特色的現代新型小城鎮。
突出三項整治。強化城鎮綜合執法管理,逐步建立科學高效、城鄉聯動的城鎮管理運行機制。持續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大力推進愛國衛生運動,重點治理“臟、亂、差”,堅決制止和嚴厲打擊違規建房、私搭亂建、擠占綠地等行為。按照劃行歸市、規范管理的原則,對城區建材、煤炭、廢舊品回收等經營網點進行清理,建成一批專業市場、便民市場。全面完成中心集鎮周邊和高速公路、國道、堤防公路沿線的村莊整治任務,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觀。深入開展房地產市場清理整治,規范房地產開發、建設和銷售秩序,實行“黑名單”制度,對拆而不建、不履行回遷協議、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有違法違規行為的房地產企業,今后不得進入縣內投資。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居民供熱和住宅小區物業管理辦法,堅決保障供暖質量,實現物業管理全覆蓋。全面開展交通秩序專項整治,加強交通安全管理,完善交通標志、標線和電子監控。延伸公交線路,加快公交車的更新配置,規劃建設2處公共停車場。通過綜合整治,實現市面整潔、秩序井然、管理完善、全民參與的城鎮管理目標。
(五)促進民生改善,在加強社會管理創新上取得重大進展
要協調發展促進和諧。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五年轉移農牧區富余勞動力4.5萬人次,新增城鎮就業50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集中力量打好脫貧攻堅戰,貧困人口穩定脫貧。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醫療、養老、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支持發展慈善事業,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大力發展老齡服務事業,讓更多發展成果惠及各個群體。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公平,實現學校建設標準化、教育發展均衡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讓每個孩子都能成為有用之才。全面落實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完善縣、鎮、村嘎查社區三級醫療服務體系,深化公立醫院改革,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穩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內。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開展群眾文化活動和全民閱讀活動,完成“戶戶通”建設,建成縣、鎮、村嘎查社區數字化文化服務網絡,實現草原書屋、農家書屋、文化大院等多層次文化服務平臺全覆蓋。充分挖掘文化資源,創作推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建成體育場和全民健身活動中心,打造城鎮社區“10分鐘體育健身圈”,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廣泛開展“干凈人家、精巴媳婦”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深入開展志愿服務,全面提升社會文明程度。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創新,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和特色產業基地。統籌抓好各類人才隊伍建設,培養和引進一批經濟社會發展急需的各類人才,努力開創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生動局面。大力發展民兵兵役、婦女兒童和殘疾人等社會各項事業。
要維護穩定保障和諧。圓滿完成“六五”普法任務。進一步創新社會管理,加快建立政府管理與社會調節互聯互動的社會管理新模式。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建成5個高標準社區服務中心,全面推行“三一四全”和“三聯六調”工作法,切實增強基層社會管理服務能力。加強和創新流動人口、特殊人群的服務管理,切實解決就業就醫、子女上學、住房社保等問題。加強法律援助和人民調解,深入開展社會矛盾排查化解,積極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妥善處理信訪突出問題,創建“平安磴口”。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強化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實現城鄉街路治安卡口、公共場所、學校周邊、住宅小區等重點區域的視頻監控全覆蓋,提高群眾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各位代表,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我們一定要切實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縣財政每年用于民生的投入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達到75%以上,讓群眾更多更好的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強化政府工作的高效性。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整合行政資源,構建各部門配套完善、聯動互進的服務體系,做到政府部門服務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質量最優。嚴格執行目標責任制,加強效能監察和績效評價,增強執行落實能力。加快電子政務和政府網站建設,在蘇木鎮和縣直單位實現網上辦公,促進政府、企業、社會信息化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深化政務公開,增強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人民群眾的參與度。
強化政府工作的規范性。自覺接受人大的法律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和群眾的輿論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的建議、意見和政協委員提案。完善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專家咨詢、社會公示與聽證、決策評估等制度,做到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促進政府依法、民主、科學決策。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職權、履行職責,切實規范行政執法行為,促進公正執法、文明執法,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提高政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推進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
強化政府工作的務實性。政府全體工作人員要大力弘揚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的工作作風,敢于開拓,勇于擔當,力求實效,多干讓人民群眾滿意的好事實事。緊緊圍繞項目建設、民生工程等重點工作,明確工作責任,加強督促檢查,狠抓工作落實,切實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下決心改進文風會風,堅決杜絕抓而不實、弄虛作假、推諉扯皮現象,著力整治慵懶散漫和行政不作為、慢作為、亂作為等不良風氣。堅決維護全縣大局,保持政令暢通,絕不允許“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決不允許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強化政府工作的廉潔性。全面落實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加強廉政風險防控和行政權力的監督制約,強化政風行風監管,做到凡是損害群眾切身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牢固樹立過緊日子的思想,加大審計工作力度和財政預算管理,堅決反對鋪張浪費。政府全體工作人員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權力觀、事業觀,自覺重品行、做表率,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加強公務員培訓,全面建設一支政治堅定、能力過硬、作風優良、奮發有為的公務員隊伍。通過五年的不懈努力,建成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
各位代表,新的形勢催人奮進,新的征程任重道遠,新的使命光榮艱巨。讓我們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和縣委的正確領導下,大力踐行“總干”精神,以爭創一流的決心、知難而進的勇氣,凝心聚力,扎實工作,奮勇前進,為全面建設生態富裕和諧的新磴口而奮斗,共同創造磴口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主辦:磴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磴口縣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 蒙ICP備13001742號 蒙公網安備15082202000101號 Email:axxaty@163.com 網站標識碼:1508220008 聯系電話:0478-4262212 網站地圖 |
“微磴口”公眾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