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說起“紅教”,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藏傳佛教的歷史吧!藏傳佛教的傳播歷經風雨滄桑,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在其妻尼泊爾公主和文成公主影響下信奉佛教,使佛教的傳布有了較大發展,八世紀印度僧寂護和蓮花生到西藏傳布顯、密兩系佛教,九世紀贊普郎達瑪禁止佛教傳播,十世紀得以復興,十三世紀后期在元統治階級扶持下,上層喇嘛開始掌握政權,并在蒙古地區得以傳播,主要教派:1、寧瑪派:意即舊派為最早的派別,奉蓮花生為師祖,因該派戴紅帽,亦稱紅教,其戒律比較松散,教徒可以娶妻、生子。2、薩迦派:因十世紀在后藏薩迦地區傳播而得名,因該派在寺院墻上涂有紅、灰、白三色故稱花教,十一、十二世紀為西藏地區政教合一的教派,開政教合一之先河。3、噶舉派:創于十一世紀由瑪爾巴創立,十四至十七世紀曾取代薩迦派成為執政教派,因該派喇嘛穿白裙、白襯衣,故稱白教。4、噶當派:也稱噶丹派,十一世紀由促敦巴所創,十二至十三世紀傳布甚廣,十五世紀并入格魯派,因喜黑色,故稱黑教。5、格魯派:十五世紀由宗喀巴創立,對宗教戒律、寺院組織都有明確規定,該派禁止喇嘛娶妻,宗教首領采取轉世相承的辦法,出現了宗喀巴兩位弟子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系統,清順治十年達賴五世受清庭冊封,取得了喇嘛各派總首領的地位,從此成為西藏地區執政教派,因該派喇嘛戴黃帽,故稱黃教。

阿貴廟屬“紅教”,即寧瑪教派,尊蓮花生為師祖,公元774年蓮花生就在此開始了傳教活動。廟宇始建于公元1798年,占地100多公頃,海拔1500米,定藏名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貴”,阿貴即山洞,因此處奇洞攀巖,仙境妙筆,故得名阿貴廟。整座廟宇雄偉壯麗,結構緊湊,屬典型的藏式建筑。相傳,清康熙36年,閏三月初十,康熙親征葛爾丹返回途中,由寧夏橫城經磴口,在阿貴廟稍作休息,因感于廟宇之壯觀,提筆賜阿貴廟為“宗乘寺”,后用滿、蒙、藏、漢四種文字制作成匾,從此,聲名大振,鼎盛時期有僧眾400余人,它轄有兒駝廟、溝心廟、麻尼圖廟、蘇木日格廟等。被列為自治區十二個重點寺廟之一,是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紅教”廟宇。整座寺廟依山所建,廟宇所在山峰極像花蕊,周圍幾座山峰像花瓣,總看,就像一朵蓮花。
阿貴廟是著名的山林寺廟,按山形布局的古剎群內,正中是九九八十一間的“大雄寶殿”,主供釋迦牟尼,上有“宗乘寺”大匾,左右則為陪殿建筑,雕梁畫棟,神塑顯目,壁畫故事甚多,尤以浮雕龍最為逼真,龍體盤旋飛騰,造型優美壯觀。每逢農歷七月初十、九月二十五,廟會盛開之日,各地香客游人紛至沓來,客人們飽覽勝地風光,贊不絕口,流連忘返。
阿貴廟佛教祭殿及廟宇殿堂以它的神奇絕妙聞名遐邇。在大殿周圍的懸崖峭壁上有5個奇特的天然巖洞:蓮花生洞、上樂金剛洞、護法神洞、仙女洞、洪羊洞。其中 “蓮花生洞”(即阿貴洞),洞內約200平米,供主神蓮花生塑像,是喇嘛們設壇、供奉、誦咒、灌頂的場所,香火極旺。洞下的青石上,有一男人腳印,相傳是蓮花生在此隱居、修煉、降妖時行走的足跡。傳說“仙女洞”中曾住著西藏松贊干布的兩個夫人,分別是尼泊爾犀尊公主和唐太宗的文成公主,洞內還供有21個仙女塑像。
主辦:磴口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承辦:磴口縣政務服務與數據管理局 蒙ICP備13001742號 蒙公網安備15082202000101號 Email:axxaty@163.com 網站標識碼:1508220008 聯系電話:0478-4262212 網站地圖 |
“微磴口”公眾號 |
||